這幾年的國內運動款速克達的主流,可以說幾乎是十二吋胎搭配後雙避震器車款的天下。國內各主力車廠都前仆後繼的競相推出這類型的車種,可以說是主力大廠人 人都可以叫出一部十二吋扛霸子的局面。不過這樣的潮流之前,大家應該也沒忘記,十吋胎可也是前一代的熱門一哥,在十二吋後起之秀的掘起之後,十吋胎的車款 似乎也有那麼一點受到冷落的感覺(個人有這樣的感覺),不過近期這股勢力好似再度復活。
這一次要測試的正是一部個人把它列為舊勢力搭配新潮流的十吋運動車款,因為在十吋胎的前代主力之外,這部名為JET POWER的新車款,搭配了近年少年阿弟仔最喜歡的後雙避震,還有筆者自己覺得蠻不賴的銳利造型。這部車在初次見面讓我有蠻不錯的印象分數,不過印象歸印 象,實際的演出如何,以下請大家跟我分享一下我與JET POWER初次接觸的體驗。
這次先讓大家看一下JET POWER這部車的騎乘三視圖,原廠十吋胎的設定,很自然的讓筆者不長的雙腳得到一種虛容的輕鬆(哈哈)。在龍頭把手的距離方面也算是親切,不過因為是運 動車款,這次筆者倒是忘了在腳踏處放上背包之類的物品讓大家有個對照,但從目測看來要放個背包是不成問題就是。坐墊的設計也頗為親切,原廠強調的防滑外皮 效果也不賴,視覺上的質感讓我有一種看到類似反皮服飾的感覺,進行長途騎成乘時的支撐性也算是足夠 ,小屁屁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車頭這個部份,是車廠官方稱作數位LED薄暮定位燈的設計(有點長的名稱)。這個部份是由左右各八顆LED燈所組合而成的,不過單就外型來看,JET POWER這個部份的造型,突然讓我有一種外星人或是卡通中小人賤眼的感覺,莫名多了一點點單一部位的獨立喜感(希望這部車的擁護者不要打我
JET POWER的車頭大燈造型除了精悍的運動感之外,個人認為應該沒有更好的字眼可以來形容。大家細看一下頭燈罩的造形,採用多面造形的組合而成,跟整部車的 銳角線條造形相互呼應,側面看來的線條效果應該也頗讓運動迷們覺得心中的轉速拉高沸騰,總之就目前大家總是對每款新車最重視重點之一的大燈造型來 看,JET POWER這部車的在這個部份個人給它不錯的分數。
定位燈以及車頭大燈在白天以及夜晚的實際點燈狀態如何,大家請參考這三張照片。戶外部份的照片拍攝時為陽光普照的中午時分,在此狀態下大燈與定位燈的亮度 已有不錯的輝度。第二與第三張照片,則是筆者在秘密基地將燈光全滅之後的點燈狀態,效果如何我想就不用我在加綴述,不論是頭燈或是定位燈,一整個就是亮, 若還有人想要多花錢去改啥只有霹靂亮暈對向來車,卻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照度的燈泡,那我真的得說還是省下來買別的東西比較實在。
這個部份是大燈在近燈模式下的光型。
這張照片是遠光燈的光型。
這就是按下超車燈時的光型(其實就是遠近光一起點燈,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我無聊,哈)。
JET POWER的儀表板採用步進式設計,正中央大大的引擎轉數表算是相當具有重車上面那種風格,第二張照片是在黑暗中打開電門瞬間,儀表板的點燈狀態,除了質 感不錯之外,整個儀表的辨識度也相當不賴(中間的指針讓我想起星際大戰當中的光束劍)。
在整個儀表所提供的資訊配置方面,左邊油量、右邊有速度、里程以及時間等,算是該有的都有,不過在這次整個試駕過程當中,一直沒有好好的看一下車主手冊相 關功能的調整,初步操作基本上是與目前市場上這類數位儀表板大同小異就是。
電行完檢查動作之後,儀表的狀態就是長這樣,不過大家看一下第二張照片,也就是左下方的油量顯示表,視窗好大一個,但標示就那麼小小一丁點,個人突然 覺得有點空曠的感覺(圖案做大一點應該比較搭
左右開關總成,右邊可以看見三陽車系便利的電動開啟置物箱的按鈕。
多功能龍頭開關、可收納便利掛勾,以及前便利加油口跟置物空間等,這些設計都算是目前主流該有的配備,不過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幾個部份的膠料組裝縫隙跟毛 邊處理等細節都相當細緻。
龍頭握把與煞車拉桿這些部份,在質感的處理上個人也覺得不錯,JET POWER的握把部份採用有點橢圓又帶點水滴形的設計,在這次進行一個多星期的試車過程當中,不論是通勤短程或是長途的山道試程,握感都相當不錯(這個部 份算是我蠻喜歡的不起眼的細部)。
後座專用的飛旋式踏板,操作感也蠻不錯。
從正側面看,車尾的線條還是不脫目前運動車款的主要潮流,從腰線開始整個往車尾燈勾起,到車尾形成銳利的線條。
這部車的後座扶手造形走的也算是銳利造形,這邊放上幾個角度讓大家看看,這個部份跟車尾燈線條一起收起,線條之外,更充滿了銳利殺氣的運動感(這肯定又是 個令運動迷喜愛的特點之一)。
車尾燈組在黑暗中的點燈狀況,也在這邊放上照片讓大家參考一下(一樣是相當明亮,辨視度頗佳)。
車側的JET立體字樣,這塊個人覺得不錯看。
兩段式後土除也是這次的賣點之一,造型面我想大家各有不同觀點。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這一種設計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一樣是由三陽推出的一部二行程車款 JET(名字應該沒記錯吧?當初還有找ABC偶像藝人代言),就有類似設計,只是在當初這一塊沒有那麼大,這個部份應該可以算是國內改裝迷們將四分之三安 全帽帽沿來來改裝到後土除之後的再次進化復活,個人覺得還蠻有趣的。
排氣管與前土除的造形,基本上就是運動風格。不過不知為什麼,我一直在幻想這部車的排氣管如果可以更粗壯短小一點會更好看(當我自己在發神經)。
前煞採用浪花碟搭配雙活塞的配置,這樣可算是實實在在的運動車款搭配。實際操作的手感個人頗為喜歡,煞車的力道反應也也頗為線性,以直線加速後在進行急煞 的動作,手感軟Q之外,煞停力道也相當充足。在懸吊部份,重點當然還是放在後雙避震上面,先不管原廠說這是三段可調的後避震器,在此次試車的整個過程當 中,在市區或山道它的表現都相當的恰如其份(這個部份在後面跟大家分享);其實前叉的設定也相當討喜,在市區跟過坑洞時的彈跳處理可說是堅實又不會死硬。
腳踏的部份有設計了兩個凹槽,這個部份其實以我的騎乘習慣跟身高來說運用機會是不高,不過看一下近來接觸過的其它有類似設計的其它車款,JET POWER在這一個部份的凹槽造型比較圓滑。
坐墊下方也有掛安全帽的掛勾設計(現在應該沒有哪一家會省略這一塊的設計吧)。
置物箱的部份,應該就算是這一次我測試JET POWER一週以來的痛啦。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大家先看第一張置物箱內的照片,應該就可以略知一二,正中間一個不算小的凸起,著實讓我在取車的第一天就有 點傻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第二張照片,若是單純的放下個人平常上下班都會放在置物箱內的兩件式雨衣跟手套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放下雨衣的同時也宣告若想要放 背包是不用想太多,這樣的置物箱容量表現真的讓我覺得有點冏。
若想要放進安全帽,雨衣這些更是得全部拿出來,但重點還是在,就算拿出雨衣之後,放進個人的進口全罩安全帽也會因為置物箱正中間那個巨大的龜山島般的凸 起,讓安全帽放得進去,但座墊關不起來。這樣的狀況對於那些頭頂正中央有大進氣壩或貓耳朵的帽款自然也等於是宣告死刑。
在動力表現的部份,這部車採用四氣門,排氣量一百二十四點六cc的單缸動力。在為期一個星期多的試駕過程當中,飽足輕快的加速感,一直提供個人在通勤上下 班頗為歡樂的騎乘心得。除此之外,在山區路段,個人也最好奇的上坡路段部份,也表現得算是不錯,在五指山或是106縣道的上山路段,加速的部份都不會有疲 軟或力不從心的狀況發生。當然畢竟它也只有一百二十四點六的排氣量,我也不會說它帶來多少神話般的猛爆動力,但平心而論,在上坡山路上的表現,它的演出算 是令我頗有好感。
若在高速的延伸性部份,原廠的設定配置也相當不錯,以個人約六十五公斤的體重,在直線路段加速前進,這部車的尾速延伸性與再加速性都一樣保持相當不錯的水 準。
兩側的側裙上面就有著大大的4V字樣。
在彎道當中的動態表現,前面跟大家提過這部車原廠的懸吊設定讓我覺得頗有好感。先以JET POWER本身十吋胎的設計來說,原廠所賦予它的傾角可算是具有蠻大的角度,而且在入彎時的傾倒速度也算是靈活快速。可能有部份接觸過這部車的網友們會覺 得傾倒的速度快了點,會使得在某些狀況下會有來不及修正入彎角度的情況,若以在市區或山路的總合來看的話,個人是覺得還可以接受。
會這樣說是因為,在山區外拍時,筆者慢慢加深傾角,發現以個人偏向保守的騎乘習慣,在聽到中柱或是側裙與地面磨擦發出聲響時,都還可以從容的修正角度,就 這點來說,個人認為只要不是過度緊張的自己嚇自己,基本上這部車靈敏的傾倒速度反而是提供更多的彎道樂趣。
原廠所配的DURO十吋胎,抓地力也蠻不錯,外拍當天戶外溫度也逼近三十五度,刻意的來上幾次煞車鎖死,整部車也不會來個大龍擺尾嚇人,整體來說抓地力的 表現也令我在此次為期一週的試駕過程當中都相當安心。
回想當年上大學後,個人的第一與第二部車也正是三陽推出的車款(ATTILA可動碟煞版與RS21 EFi),當時筆者也算是歷經了從十吋主流轉換到十二吋運動款成為市場主力的兩個時期。這一次在重新接觸充滿濃烈運動取向的十吋運動車款,腦海中還算是多 了那麼點青春的回憶。JET POWER之外,同廠雖然也還有十二吋胎的運動車款,不過十吋胎運動車款的戰火,也繼續如火如荼的上演。
這部車我想給它的總結,會說它是一部充滿運動樂趣的車,但更吸引我注意的其實還不是外觀造型那些不錯看的動感線條,若真的要我形容這部車。我會跟大家說, 一個星期的試車之後,我體驗到的是這部車蘊藏的鋼砲動感性格,上路後的樂趣,相信應該是每位JETPOWER的車主們都可以慢慢體會才是。
2009 SYM JET POWER 125 EFi 規格表
引擎型式:四行程氣冷SOHC四氣門單缸
總排氣量:124.6 cc
缸徑×衝程:52.4 mm x 57.8 mm
壓縮比:10.5 : 1
最高馬力:10.8ps /8500rpm
最大扭力:9.8N-m/7000rpm
供油系統:電子噴射供油
變速系統:CVT
傳動方式:皮帶傳動
車長×車寬×車高:1740×700×1095mm
軸距:1250mm
座高:780mm
乾燥重量:118kg
油箱容量:6.0L
前懸吊系統:正立式前叉,行程90mm
後懸吊系統:三段可調式雙鎗避震,行程80mm
輪胎尺寸:(前)100/90-10(後)100/90-10
制動系統:(前)205mm浪花碟+雙活塞卡鉗,(後)鼓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